当前位置:
“两河明珠 向绿而行”防沙治沙先进事迹调研行活动圆满完成
时间:2024-05-27 10:33:21
字号:
作者:石成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自然资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聊城市防沙治沙宝贵经验,进一步梳理探索聊城地区黄河故道绿色生态发展新途径,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组织北京、青海、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和山东等地作家一行9人到冠县、高唐、莘县和度假区实地采访调研。省厅综合处赵坤同志全程指导。

/resources/public/20240527/6653ed3cb65d85ebac3339f1.jpg

在冠县,采访团一行先后到防沙治沙展览馆、毛白杨种质资源库、古城镇田马园村观看展览、访谈劳模、对比变化,深入田间地头、林场大棚,沉浸感悟冠县人民防沙治沙的历史。田马园村86岁老农用“口技快板”的形式向调研人员讲述冠县人民团结一心,齐战“五害”(风沙旱涝碱),从漫漫黄沙到生态绿洲的感人故事。

/resources/public/20240527/6653eda1b65d85ebac3339fe.jpg

穿行在高唐清平森林公园,采访团一行纷纷叹服当地“3331127”治沙模式,历经几十年的接续治沙绿化,“方田林网”至今沿用。如今的黄河故道高唐片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成为山东省平原地区植被资源、野生动物和药材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

/resources/public/20240527/6653ee5dd36c5cd4617a9064.jpg

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到“中国蔬菜第一县”,莘县人民战天斗地、防沙治沙默默坚持了40多年,从封沙育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促进发展,开创性走出了一条沙化有效治理与林果产业发展的双赢之路,形成“林茂粮丰、瓜果飘香、果菜满园”的喜人景象。

自上世纪50年代引黄工程从聊城市位山灌区修建,半个多世纪以来灌区引黄兴聊、入冀、济津,灌区中的黄河水每年有上百万吨泥沙堆积,导致沉沙池区土地次生沙化失调,形成全国最大的沉沙池。于集镇太平村深受其害,先后两次被迫整体搬迁,最终通过科学绿化和生态修复,大力发展沙区林下经济特色,采用“林菌+林禽+林菜+林下养金蝉+林下旅游”的模式,把昔日的“不毛地”改造成沉沙池上的“塞罕坝”。

/resources/public/20240527/6653ee7dd36c5cd4617a9068.jpg

调研人员一路采、一路发。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变迁,用诗歌、散文赞歌聊城人民防沙治沙精神。调研人员到采访点马上投入状态,提问、录音、拍照,一丝不苟,路上交流心得,车上写稿、发稿。截至目前,作家们充分发挥各自平台优势,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发稿10余篇。下一步,作家们还将进一步整理,充分挖掘、提炼我市防沙治沙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做法,以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形式陆续推出作品。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