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当前形势下,对国土资源执法工作而言,这既是基本要求,又是重要方法。
短短10个字,看似平实,落实到位却极其不易。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坚持综合施治,将各类违法苗头及时遏制在萌芽状态,走出了一条源头防治的土地执法新路子,值得各地借鉴。
“我们现在特别欢迎、盼望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区长刘升勤向记者表示。
“在一些地方,提起卫片执法,领导都感到头疼。在坊子区为何反而欢迎?”面对记者的疑惑,刘升勤解释道:“这就像学生考试,成绩好的学生都盼着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都害怕考试。”
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潍坊市所辖多个县区的相关领导干部都不谋而合地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一个个盼着“考试”的“好学生”是如何炼成的?近日,记者深入潍坊市多个县市区,看到了“好学生”的成长过程。
“三扣三停三禁”,彻底打消领导干部违法用地念想
“好学生”背后,有着怎样的成长秘籍?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树亮认为,以“三扣三停三禁”为核心的综合施治措施,是遏制土地违法的关键。
所谓“三扣”,一是扣减建设用地指标。2010年,潍坊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对违法用地面积大、不能按时整改到位的县市区,实施约谈问责,同时扣减建设用地指标,违法占用耕地1亩扣减1亩,违法占用基本农田1亩扣减2亩。3年来,全市共扣减建设用地指标2900亩,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和依法节约用地先进单位使用。二是扣减乡镇财政经费。2012年初,安丘市率先出台办法,将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工作与乡镇财政经费使用挂钩,即镇街每发生1亩违法用地,扣减财政经费42万元;同时,对违法用地整改不力、违法问题突出的镇街,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相关负责人党纪政纪处分。
“今年我们扣减的经费提高到了每亩84万元,到现在已经扣减了7个镇街财政经费,共336万元。”安丘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薛涛透露。安丘的创新做法,在全市范围陆续推广。近两年,各县市区政府共扣减土地违法乡镇财政经费1.26亿元。
三是扣减村两委干部补贴。2010年,昌邑市各镇街主要负责人率先与包村干部、各村(居)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签订《土地使用管理责任状》,将土地违法情况与干部使用、补贴发放等相挂钩。目前,昌邑市共有10名村支书、5名村主任因制止违法用地不力,分别被扣发1~6个月补贴,起到了警示作用。
所谓“三停”,一是停止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凡是发生严重违法用地问题的地区,一律停止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申报。近两年,有5个项目涉及土地面积935.5亩,市政府按规定予以取消申报资格。二是停止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申报。对发生严重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地区,坚决停止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申报和市级验收。三是停批一切土地审批业务。对违法用地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限期停办一切土地审批业务。
所谓“三禁”,一是禁止违法用地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观摩点评。潍坊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严格审查观摩点评项目用地严禁弄虚作假行为的通知》,把制止违法用地作为确定观摩点评项目认定的前置条件。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观摩点评的项目,其用地情况必须经过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得列入观摩点评。二是禁止招商引资项目认定。在招商引资项目认定中,凡无合法用地手续或手续不全的项目,一律不得纳入招商引资考核。近年来,部分县市区累计有20个项目因用地审查不合格被取消。三是有严重违法用地问题的干部禁止提拔重用。潍坊市委组织部、潍坊市国土资源局等12部门联合下发《干部监督信息沟通暂行办法》,涉嫌土地违法和整改不到位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不得评先树优。近3年来,先后有6名处级干部、74名科级干部受到处理。
“三扣三停三禁”措施的强力推进,让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违法用地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代价惨重,彻底断了违法用地的念想。“‘三扣三停三禁’深深触动了地方党委、政府,现在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用地的弦都绷得很紧。”潍坊市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支队支队长宋继山说。
严格属地管理,各级领导干部成“拔芽”主力
“三扣三停三禁”,不只断了领导干部违法用地的动力,而且增添了共同依法管地的合力,为落实土地执法属地管理、打造快速执法反应链提供了制度支撑。
在一次全市执法监察骨干业务培训班上,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建峰强调,“要立足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从基层环节坚决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用地,消灭在萌芽状态”。
将土地违法“消灭在萌芽状态”,仅仅依靠国土资源部门显然势单力薄。为改变“一家管、大家用”的土地管理格局,潍坊市从强化各级干部守土责任入手,层层落实、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让各级领导干部成了“拔芽”主力。
为严格属地管理责任,潍坊市规定,各县市区、开发区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必须控制在50亩以内,违法用地比例必须降到5%以下。对违法用地面积列前三名的县市区、开发区和前十名的乡镇(街道),要对党政主要负责人严格实施约谈问责,以核查认定的违法用地面积为依据,扣减县市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对违法用地企业按面积进行排序,将排序前十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取消参与土地招拍挂资格,承建项目不提供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予办理供地手续;对新发生的违法违规用地,一律由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组织制止、拆除,逾期拆除整改不到位的,采取限批、挂牌督办、责任追究等综合施治措施,确保限期整改到位。
“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镇村是核心。针对乡镇土地监管实际,潍坊市逐步转变执法理念,将土地执法关口前置,重心下移,层层分解任务,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严格实行属地管理,把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将力量充实到最基层,为构建快速执法反应链奠定基础。
昌邑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铁楼介绍,该市将监管责任延伸到乡镇、村组,层层签订土地管理责任状,实行土地违法情况与干部任用、经济待遇挂钩制度。同时,充实国土所执法力量和执法装备,每周三在全市范围开展联合执法大巡查,及时发现违法苗头。昌乐县成立国土资源公安执法中队,从公安部门抽调4名正式干警派驻国土资源局,与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合署办公,深入镇村一线联合执法,对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暴力抗法、威胁执法人员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止和查处。寿光市定期对清理清查出的养殖用地进行“回头看”,一旦发现改变用途,立即进行拆除。诸城市按区域分工包片,责任到人,不留死角,节日期间对重点区域、违法行为多发地段实施不间断巡查,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用地发生。
借助科技手段,实时监控处置违法苗头
在落实属地责任的基础上,潍坊市充分借助科技手段,及时发现、监控违法苗头,同时精准评估属地管理成效。
今年年初,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发出《关于加快推进执法监察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意见》,研制开发了具有案件查处、卫片核查、挂牌督办、信访办公、12336举报、日常办公六大功能的实时监控信息系统,全市执法人员和国土所业务人员配备了“执法通”终端,执法车辆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努力推动科技执法,切实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视频探”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新模式。
高密局抢占先机,于去年投资500多万元,实施“天鹰工程”,给所有执法监察车辆安装GPS实时巡查和网格化监管设备,同时在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33处高清摄像监测点,24小时实时监控,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昌乐局利用执法监察信息系统的汇总统计功能,对各镇街违法用地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可实时监测、评估各镇街及分局(所)执法监察工作情况。
执法监察信息系统推广过程中,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普法效应。坊子区将“执法通”终端软件装到了有关领导干部的手机上,让领导实时了解辖区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违法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有人想在九龙街道某地块上项目,找到街道办一位领导,这位领导打开“执法通”一看,立即摇头,说:“这个地方是基本农田,办不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