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是“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资源专场,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赵朝庆同志,介绍2023年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情况。同时,邀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景臣同志,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喜军同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科长任鹏飞同志,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关注的问题。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包括9家省驻聊及市属新闻媒体。
首先,有请赵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赵朝庆
各位媒体朋友:
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市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造林4400亩,打造黄河生态廊道500亩”,并对2024年自然资源工作进行部署,为做好全市自然资源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工作,以国土绿化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一是严格落实林长制。进一步完善林长制工作机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5084名,创新建立民间产业林长,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组织体系。在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区、生态脆弱区等重点保护区域,划分林长责任区域52处,对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黄河生态林区等4个区域设市级林长,提级管理。通过分区划片,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基层林长和网格人员责任,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实现了林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巡林,每年召开全市总林长会议,安排部署林长制工作。在全省林长制绩效评价中,我市接续荣获优秀等次,东阿县被评为全省林长制激励县。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建立完善“市、县、乡、村、护林员”五级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开展森林防灭火培训9次、实战演练7次,开展日常森林防火巡查900余次,开展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控面积307万亩次,有效遏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二是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充分挖掘绿化潜力,优化分区布局,印发了《聊城市科学绿化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抓住春季造林黄金期开展植树造林,设立25处义务植树基地,开展“情满黄河向未来”义务植树活动,发放义务植树尽责电子证书,推进“山东省聊城市矿柱林场生态修复”互联网+义务植树捐资项目。2023年,全市完成造林4400亩,村庄绿化美化提升565个,森林抚育30.65万亩。
三是林业产业实现新突破。将生态保护、生态利用融入林业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培育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经济林面积23万亩、林下经济面积4.6万亩。2023年度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50.5亿元,林业可比价总产值增速25.3%。我市在第十八届中国林交会上斩获38枚奖牌,其中27枚金牌、11枚银牌,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全力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防沙治沙,将防沙治沙与植树造林、林下经济等结合起来,推进沙区生态高水平建设和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沙区粮食生产安全。冠县入选“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称号,为全省唯一入选单位,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荣获2023年度全国“十佳林场”称号。近五年来,全省防沙治沙现场会4次在我市召开。因地制宜改善树种结构,推进黄河生态廊道质量提升。有序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全市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97处,面积9000余亩。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加强资源保护、科普宣教、生态示范,提升生态承载力。
五是深入推动“南竹北移”。科学推进“南竹北移”工作,中国林学会连续三次在我市召开全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推进聊城“南竹北移”种苗繁育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引种栽培竹子种类70余种,探索竹木混交造林新模式,启动大运河竹景观带建设,科学推进我市竹生态、竹景观、竹产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林草局“以竹代塑”绿色生活倡议,举办了黄河流域首届“以竹代塑”竹产品展示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六是全面挖掘展示森林文化。为弘扬森林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市结合平原森林文化特点和群众休闲需求,按照“一场所一特色”的思路,连续两年举办森林文化周。特别是2023年,以“弘扬森林文化 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然科普、文艺创作、森林游憩等97场森林文化活动,现场参加活动5万多人,发放宣传材料1万余份;线上开展8场直播活动,10万余人关注转载了相关活动,媒体宣传报道120余篇,充分展示了我市森林文化的魅力,有力提升了森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毫不动摇优化生态,厚植美丽聊城绿色底色”,明确“健全‘绿带、绿点、绿网’体系,完成国土绿化面积3000亩”的任务目标。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抓好废弃矿山修复、村庄绿化、全民义务植树、林果经济和种苗花卉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深入推动林业生态高质量健康发展,为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强市、绘就生态聊城壮美画卷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李晓娟
感谢赵局长的介绍。
现在开始提问。请记者朋友们在提问前首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请举手示意。
大众网记者
国土绿化是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请介绍下2023年度我市国土绿化工作开展情况。
张景臣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充分挖掘绿化潜力,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质增效,科学绿化水平逐步提高。2023年,全市完成国土绿化4400亩,森林抚育面积30.65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化面积13.6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624.3公里。
一是大力推进义务植树。在深入分析国土“三调”成果和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中林地、园地、草地等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谋划科学绿化工作,编制印发了《聊城市科学绿化实施方案(2023-2025年)》,优化绿色空间格局。2023年,全市共设立义务植树基地25处、面积2000余亩,通过多种尽责方式,全市完成义务植树1082万株。
二是科学推进乡村绿化。为适应科学绿化和质量提升要求,我市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科学绿化之路,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农村边角地、闲散宅基地、路边沟渠“四旁”开展绿化美化,着力加快农村绿化步伐,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3年,全市完成村庄绿化美化提升565个。
三是着力提高森林质量。以构建森林群落为导向,在国有林场积极探索推进复层混交林建设,丰富树种多样性,提高单位面积碳汇能力,增强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性。截至2023年底,通过增植蜜源植物、食源植物,提升改造森林公园11处、湿地公园16处、森林康养基地3处;提升改造周公河湿地公园、月季公园、凤凰苑植物园等7000余亩。在高唐国有旧城林场开展毛白杨大径材栽培试验,着力研究推广杨树大径材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强碳汇能力。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山东广播电台记者
我市是沙化比较严重的区域,请介绍下我市在防沙治沙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任鹏飞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聊城市地处鲁西黄泛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在我市六次改道,加上引黄留沙等方面因素,使我市成为全省受风沙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通过科学规划、植树造林、发展沙产业等举措,因地制宜推进黄河故道沙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6月16日,山东省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暨防沙治沙经验交流会在我市举办。
一是政府主导,持续推进防沙生态网络建设。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打造防沙抑尘生态防护网络。在重点沙区建设了生态公园、森林公园等20余处,推进沙区生态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升沙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在风沙危害较轻的地区推广“宽林带、大网格”模式,在风沙危害较重的地区推广“窄林带、小网格”模式,全市累计新建和完善沙区农田林网化面积40多万亩,路肩植绿种草全覆盖1000多公里。
二是社会参与,积极探索治沙与致富双赢之路。创新生态大廊道与富民产业发展模式,将沙化治理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冠县在黄河故道沙区建成14万亩的经济林,在兰沃乡建设中华第一梨园生态旅游景区。茌平区通过林粮间作模式,提高了防沙治沙效果和经济效益,亩均收入提高了30%左右。打造沙区林果产业带,加强品牌创建,全市形成了六大标准化果品产业区,经济林面积达到23万亩,年产量约40万吨,产值达20亿元,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5个,“齐鲁放心果品”品牌10个,省十佳观光果园7处。
三是宣传引导,全力营造防沙治沙浓厚氛围。积极组织开展“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五年来全省防沙治沙现场会及宣传活动4次在我市举办。2023年在冠县建成了全国首个黄河故道防沙治沙展览馆,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黄河故道沙区林业生态演变和防沙治沙的艰辛历程,传承延续防沙治沙精神,为全市防沙治沙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齐鲁晚报记者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南竹北移”工作,请介绍一下我市开展“南竹北移”的有关情况。
郭喜军
近年来,我市融合推进竹生态、竹景观、竹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了“冬有常绿、遍地有竹”的北方特色景观,增添了“水竹双清,凤鸣在竹”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南北合作,南艺北传”的以竹代塑产业新空间,推动我市逐步建成“南竹北移”示范城市。
一是技术创新,探索竹生态修复模式。加强科研攻关,推动开展竹子引种技术创新,通过引种栽培抗寒性试验、保温防寒、补水防旱、施肥改良土壤和抗旱等试验,成功培育驯化出耐盐碱竹子品种70余种,并建设2处杨竹混交试验林,面积130亩,成功探索出盐碱地竹林生态修复和竹木混交森林质量提升模式,为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全市竹子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成为北方地区引种栽培竹子品种最多的城市之一。
二是凝心聚力,确立聊城“南竹北移”中心地位。我市积极与中国林学会、国际竹藤组织、竹子分会和竹子领域的高校、名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全国“南竹北移”会议,全国竹子领域顶尖的高校、企业技术专家参加会议,凝聚人才优势促发展。在2023年会议中,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正式落户我市,并在我市设立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南竹北移服务站,我局和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共同签订了《“南竹北移”竹子种质资源库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我市竹子种质资源库以及“南竹北移”种苗繁育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三是科学运用,扮靓“两河明珠”。科学布局,在东昌湖风景区、凤凰苑植物园、姜堤乐园等景区全力打造独特的竹林景观,在黄河沿岸、黄河故道国有林场栽培300余亩竹林,在运河沿线规划设计“两城七镇”竹园建设,以竹扮靓“两河明珠”。竹林不仅丰富了我市冬季常绿景观,而且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了鸟类的栖息地,极大丰富了我市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融合发展,激发竹产业发展红利。积极推进“南竹北移”和“以竹代塑”融合发展,2023年组织举办了黄河流域首届“以竹代塑”竹产品展示会,率先在全省落实“以竹代塑”倡议,24家竹企业参展,展品达5000余件。组织召开竹产品企业对接座谈会,为南北方竹产业交流合作搭建了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了“南竹北移”事业发展。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李晓娟
好,提问环节到此为止。感谢赵局长的介绍和各位发布领导的回答,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诚挚地邀请各媒体持续关注我市自然资源(林业)工作情况,加大对生态建设经验做法、亮点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