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通过技术创新、试点先行等举措,扎实推进“南竹北移”“以竹代塑”融合发展,成功探索出盐碱地生态修复新模式。
目前,全市竹子累计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成为北方地区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引种栽培地,有力助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打造北方竹林种植新高地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提出“南竹北移”后,聊城临清、冠县、莘县等地陆续开展引种栽培试验,鲁西大地兴起种竹热潮。
近年来,聊城市持续打造北方竹林种植新高地,积极开展引种栽培技术创新,通过大量抗寒性、抗旱性、抗盐和抗碱试验,破解了“南竹北移”适应性差等技术瓶颈,积累了成熟的“南竹北移”栽培技术。如今,聊城市成为北方引种栽培竹子品种最多的城市之一。
试点先行,探索竹林盐碱地生态修复模式。聊城市在东昌湖风景区盐碱涝洼地开展竹林盐碱地修复治理,成功培育驯化出耐盐碱竹子品种,昔日的盐碱涝洼废弃地变成如今的竹海公园——百竹园。在此基础上,聊城市积极开展竹种质资源评价和良种选育,在国有矿柱林场建立北方竹种质资源库,建立“南竹北移”技术转移和种苗繁育中心,为北方竹子发展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支撑。目前,全市已建立起以百竹园为主要栽培地的5处竹种质资源圃,总面积700余亩,选育竹种质资源50余个。
聊城市因地制宜,将竹子品种与本地水资源相融合,在东昌湖风景区、凤凰苑植物园、姜堤乐园等景区全力打造“水竹双清、凤鸣在竹”的独特竹林生态景观。同时,选择适宜竹子品种,在国有林场栽植杨树、竹子混交林100多亩,探索推进国有林场森林质量提升新模式。
推动“南竹北移”新发展
聊城市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全国“南竹北移”经验交流会,吸引了全国顶尖级科研院校竹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及企业家沟通交流。2021年,聊城市作为“南竹北移”永久会址和“南竹北移”再出发的中心,开启了“南竹北移”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今年6月19日,北方竹种资源库及种苗繁育中心建设交流会在聊城召开,探讨北方竹种资源库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种苗繁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南竹北移”事业发展,在聊城设立了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南竹北移服务站(秘书处),工作机构更加完善、工作机制更加顺畅。
全方位战略合作,推动“南竹北移”新发展。2021年9月,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分别与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3年4月,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共同签订了《“南竹北移”竹子种质资源库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在竹子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汇聚高端智慧,共同推进竹子种质资源库及“南竹北移”种苗繁育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逐步把聊城市建设成北方竹种中心。
聊城市积极推广经验,推动北方竹业新发展。将“聊竹”及配套栽培措施输送到省内各地及京津冀等地,并成功将淡竹、曲杆竹、金镶玉竹引入黄土高原腹地延安,为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东竹西移”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再现黄河流域“竹文明”
聊城市注重挖掘竹文化历史,借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打造水城特色竹文化,保护和宣传临清“竹竿巷”“油篓巷”等历史遗迹,以高唐县吕才纪念馆为基地弘扬“尺八”文化,营造“水竹双清,凤鸣在竹”的文化氛围。
2023年4月14日,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在聊城市正式开馆,馆内详细介绍了我国“南竹北移”工作60年成就,以及聊城市“南竹北移”发展成效,展示了竹文化、竹精神。
随着竹产业的迅速发展,“南竹北移”经济红利不断释放。聊城市连续2年组织举办“以竹代塑”黄河流域竹产品展示会,来自安徽、浙江、四川等地的20多家企业、100余种竹产品参展,展品涉及家具、工艺品、纺织品、生活用品、园林产品等1万余件。同时,召开“以竹代塑”原竹及竹产品企业对接座谈会,聊城市林家铺子(山东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宜宾文创竹制品公司、中竹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多年来,聊城市深入发掘自身特色,打造沿黄竹林风景线。建设大运河竹林风光带,沿运河依次建设“两城七镇”竹园景观,打造“璀璨文化、绿色生态、缤纷旅游”相互融合的森林城市风光带,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竹林生态修复新样板。目前,已在黄河沿岸、黄河故道国有林场栽培竹林300余亩,引种栽培竹子品种14个。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