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州城西行5公里,就到了一座历史名山——�(náo)山。
这座山的名字十分生僻,估计走出这个区域,就很少有人能一下子念出这个“�”字了。《新华字典》是这样解释的:�,古山名,在今山东临淄一带。
其实,在当地百姓眼里,这山没什么了不起的,既无奇峰怪石,也无幽谷隧洞,不过是一座乱石岗而已。之所以独享这怪异的名字,相传与春秋时期“齐王猎�”的故事有关,“齐桓公礼贤下士纳宁戚”的典故也发生在这里。
正是因为沾了王者的气息,以及这个流传千古的历史美谈,也就使这座看上去并不怎么奇特的山峦成为了历史名山。
前不久,在青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金玮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这块充盈着浓郁历史色彩的传奇土地。金玮介绍,从上世纪后期开始,经过当地百姓的一番折腾,这座历史名山差点踪迹全无,彻底走进历史了。
“开山采石,挖矿卖钱”,经济利益的驱使,会使人类蓄积于身体内的能量短期内产生极其强大的爆发力,数十平方公里的�山,正是在这股爆发力的盲动中,“愚公移山”般地被夷平,留下的是遍地废弃的矿坑,满目疮痍。
这样的地方还能做什么?
然而,在山东省潍坊市辖下的青州市,却将这样的地块派上了大用场,将这里打造成了�山经济发展区。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宽阔道路和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漂亮厂房。金玮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已落户项目65个,总投资200多亿元。我们计划引入11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
记者站在这块尚未完全平整的土地上极目远眺,尽管当天气压很低,有下雨的前兆,灰色蒙蒙,但还是给人一种美好的憧憬。
�山传说和遭遇
�山的来历很奇特,相传春秋时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现了一种形状奇怪的野兽,相貌狰狞,十分凶残,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来偷吃猪羊,糟践庄稼,闹得百姓不得安宁,他们上书请官府来打。
在京城临淄的齐王知道后,便带上兵将亲自来剿杀怪兽。齐王在山顶上指挥,天黑前叫人埋伏在庄稼地里,约好发现怪兽点火为号,大家齐出动,将怪兽一网打尽。三更时分,那群怪兽不知有埋伏,又出来祸害百姓。兵将们从四面包围过来,远的用箭射,近的用刀砍,杀了半天,怪兽都被消灭了。
天明后,大家发现稷山的南边和北边各多了一座山。北边的一座像是牛的形状,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牛山”。稷山东边齐王指挥猎�的那座山,后来人们就叫它“行围山”,南边的那座山和怪兽的形状差不多,马不像马,牛不像牛,虎不像虎,猴不像猴,样子很不好看。文人们便用一个犬,一个丑,一个山,造了这个“�”字,从此,那座山就叫�山。
�山的地理位置也很奇特,四周都是山,�山就坐落在中间的盆地里,而且和周围哪一座山也不相连,或近或远都隔着庄稼地。周围有八座山围绕着�山,只有西北方向一条沟通往淄河。八座山围成了一块丘陵盆地,�山便成了盆地中的绿岛,十分醒目。再就是青州的水系大部分都是往东流,惟有�山周围的水是往西流。
据当地传说,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个山清水秀、古木参天的好地方,因离齐国京城不远,�山自然就成了王公贵族的游乐场,从国君到大臣,都经常到�山来游玩。据说齐桓公“礼贤下士纳宁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齐桓公征伐宋国回来时,从�山下经过,正好碰上卫国的贤士、满腹经纶的宁戚,戴着破斗笠光着脚,赶着牛车,敲着牛角,唱着那首讽刺时政的《饭牛歌》也从这里经过。宁戚唱道:南山粲粲,白石烂烂,中有鲤鱼,长尺有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听出了歌中的不满情绪,便向前去询问,宁戚显得很傲慢。齐桓公就叫人把他绑起来,并说要砍他的头,可宁戚一点也不害怕,在对话中齐桓公觉得这个人很有才能,遂转怒为喜,这时相国管仲又极力保荐,求贤若渴的齐桓公便把宁戚带入宫中,后拜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
宁戚不负众望,在治理国家中显示了非凡的才能,特别是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他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齐国的农业蒸蒸日上。�山便与“礼贤下士”的故事一起名扬四海,流传千古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曾经树木葱茏的历史名山,却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强取豪夺中,变成了一个个张口朝天的大坑,再也寻找不到齐王的踪迹。
2006年6月12日,青州电视台资深记者刘兴贵在�山脚下的邵庄镇南文登村王大妈家拍摄的视频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看,全是土。没办法,我一天擦好几次,不管用。”王大妈用指头在桌子上一划,清晰的一道印痕。“孩子在城里打工谈了个对象,本来挺热乎的,但那女的来家一看,这里尘土飞扬、环境不好,回去后就跟孩子吹了。”
王大妈的家沿公路,推开门,成群结队的斯太尔呼啸而过,烟尘不尽滚滚来。
这就是�山的真实写照。据称,当时包括�山周边在内的采矿企业有600家之多。
“靠山啃山”。上世纪50年代,当地人民公社为发展集体经济,带领企业靠山吃山,大规模开采石灰石,留下废弃矿坑23处,面积2万余亩,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形成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当地老人称,“以前开山炸石,那可是政绩。”
改革开放后,�山周边的乡镇更是掀起了“啃山”热潮,而且愈演愈烈。不可否认,采石业的确曾经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部分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乡镇财政的收入。
但是,竭泽而渔式的无序开采,让这里的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超载超限车辆难以控制,道路不堪重负,被碾压得坑坑洼洼、遍体鳞伤。邵庄镇政府曾经动员镇机关干部,费了好大劲整修了镇政府门前的柏油路,结果只一天,就被运石料的车压得鼓一块凹一块。
曾有人在《百度青州吧》上发帖:蜀道难,邵庄路更难。有人则赋诗:大风起兮尘飞扬,一路颠簸兮回故乡,安得坦途兮通邵庄!
更让人忧虑的,原本植被繁茂、鸟语花香的郁郁青山,在机器的蚕食下,变得满目疮痍,不忍目睹。就连�山这座声名显赫,享有专用字殊荣的历史名山,也面临着灰飞烟灭的命运。
青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金玮指着远处一处孤独的突兀处告诉记者,那是作为历史印记特意留下的,�作为一个特有的名称,是为�山而造的,如果不留下一点,再过些年,这个字恐怕将从新华字典里消失了。
矿坑变身工业园
�山已经被啃噬殆尽,不可能再复返到往日的模样。
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定会以一种有意无意的力量,毁灭一些历史的遗存。�山就是如此。这非发展的错误,这是人类向大自然讨要生存能量的天然法则。
青州电视台记者刘兴贵根据采访,制作了一部叫做《青州的青山还能青多久》的专题片,片子连续三次在电视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其实,这是青州市委、市政府向公众传递的信号:矿山整治,势在必行。
早在2005年年底,青州市就提出了青州的发展目标:文化名城、旅游名市、生态名市和经济强市,概括起来叫做“三名一强”新青州。
短短三个月,青州就关停采矿企业472家,压减率达到80%。矿山整治,初战告捷。
但是,这种行政命令下疾风骤雨式的关闭,尽管看似收效很好,但留下的遗患也是相当大的,整治后遗留的大量废弃山场、石渣,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和土地的严重浪费。一个个巨大的矿坑,魔兽一般张着大口,一个大坑就是一个安全隐患。
2006年11月初,青州市主要领导带队到邵庄镇�山和杏木山进行实地考察,面对横陈的碎石和一个个高低错落的矿坑,一筹莫展,头脑里曾经产生过的一些治理矿坑的设想,竟一时阻塞。
根据测算,如果将�山周边成片的矿坑整理出来,起码能整出一万亩土地。但是,由于周边都是突兀的山石,整理成耕地的话,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土过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再说也没有谁愿意让你这样大面积地取土。
何不将废旧矿坑进行开发整理,规划建设工业园区?这个想法一蹦出来,立刻让青州上下眼睛一亮。在城市建设用地日渐紧张,工业建设用地指标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利用采矿废弃地建设工业园,无疑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紧接着,由青州市领导挂帅、邵庄镇为主体、有关部门参与的邵庄建材工业园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以�山和杏木山为中心的矿山整平工作全面启动。
沉寂多时的�山又热闹起来,不过这次不是开山采石,而是平整矿坑,整理废渣。
那个冬天,�山之上,红旗漫卷,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处处涌动着豪迈的情怀和澎湃的激情。
指挥部将废旧矿坑和碎石土渣合理划分标块,公开招标,市场运作。中标的多半是原来的石料开采业户和当地群众,因为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人为制造的恶劣环境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因此,他们对这次平整矿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到2007年6月,一期整平工程已经基本结束。据有关数据统计,半年来,日上阵各类机械300余部,施工、包靠人员400多人。累计使用炸药700多吨,雷管107万枚,动用土石800多万方,平整土地3500亩。
有人测算,这个工作量相当于三峡工程的五分之一。
而让人称奇的是,所有的一切,没有动用市财政一分钱,全靠市场运作。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些事情,青州做得不张扬、不显山、不露水。当初制定的目标“办成事、不出事,不要钱、不宣传”的工作目标圆满达到。
据了解,�山经济发展区的命名也一波三折,颇具传奇色彩。刚开始叫邵庄建材工业园,后来感觉囿于建材产业太过单一,随后改成了邵庄工业园。2007年9月,为提升园区档次和形象,改名为青州工业园。
到2007年11月,潍坊市加快科学发展观摩团前来检查,在听取汇报后,潍坊市委书记张新起被青州人整山造地的创举深深感动,并提了自己的建议:很高兴你们保住了“�”这个字,�和�山都惟一的,也是属于历史和民族的。这个园区不妨叫做�山经济发展区,以“�山”命名,既凸显个性,又能记录�山过去、今天和明天的故事。
尽管青州市官方和民间对这个园区的前景信心百倍,但是,要在这样一个远离城区的石头窝窝里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谈何容易。
这里既没有交通优势,更没有环境优势。青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金玮介绍,刚开始的时候,有投资商来此察看了一下地形后,就二话没说直接走人了。招商引资的成效并不理想。
不好的消息接撞而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山经济发展区的招商入园的前景更加难料。虽然也有项目落户,但缺少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而且一些落户项目进展缓慢。整个园区一副“要死不断经,要活不转青”的模样。
到2009年,这样的状况终于得以改变。
这年的9月28日,安徽江淮汽车轻卡项目落户青州签约仪式在青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10月,安徽江淮汽车制造厂董事长左延安到青州参观考察,最终确定将项目落在�山经济发展区。拟建设年产30万辆江淮轻卡生产线,并带动20多家配套企业入驻,着力打造江淮汽车万亩工业园,相关投资过百亿元。
江淮汽车的落户产生了巨大的“鲶鱼效应”,不仅让�山经济发展区巨浪翻腾,也搅活了青州机械制造业的一池春水,对青州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2009年12月12日,深圳鸿烨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邓炜霖亲临青州考察,并同青州市政府签署了开发�山生活服务区和齐文化旅游区的合作协议。
“目前落户该园区的项目有65个,主导产业涉及化工、机械加工、冶炼、建材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总投资200多亿元。”青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金玮告诉记者。
金玮称,对于进入园区的企业,在用地政策上,我们采取了优惠政策,平整好的土地出让价格20万元一亩,企业自主平整的,除以15万元一亩优惠价格出让外,还在税收上加以扶持。我们的计划是,引进110户企业进入园区。
青州人的“�山梦”
“当初规划在废弃的矿坑上建工业园,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树亮告诉记者,因为用地指标紧张,如果不开辟新的用地途径,青州的发展将严重受限。现在看来,将这片废弃矿坑利用起来,的确是一盘好棋。
靠毁坏耕地,圈地搞开发区,拼政策、拼地价的发展模式,已经是死路一条。而高人一筹的做法是营造优美的环境,创设一种生活方式,获得投资商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从而留下投资商。
按照青州市领导者的布局,他们不仅要将�山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而且要把这里打造成一块令人神往的“风水宝地”。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经过多方论证、深思熟虑,一个基于全局观念、立足宏大时空背景的“大�山”概念呱呱坠地。按照“生态、高端”原则,�山经济发展区总体上分为综合工业区、现代物流区、生活服务区和生态旅游区四大片区,规划总面积135平方公里。
在区位把握上,把�山经济发展区看作是青州市 “一城五区”城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对接淄博工业经济圈的桥头堡。青州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最西端,是连接半岛地区和山东省中西部地区的枢纽地带。可以说占据天时,坐拥地利。
在区域规划上,突破工业园区的狭隘概念,定位为集工业发展、旅游开发、新城建设为一体的现代化园区。工业项目区,则划分为青州市机械加工园、江淮汽车园、科技创业园等七大园区。
�山已不再仅仅限于当初狭义的工业园区。�山经济发展区正在开辟一条突出个性、彰显特色、凝聚人气的工业发展之路。
按照青州市的规划设计,通过引进一批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以园招商、以商建园的发展道路,让工业园成为集化工建材研发生产、商业居住、生态工业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
文化是最具个性的、生态是最具人性的、高端是最具竞争性的,在�山经济发展区的发展定位上,青州市提出了全力打造文化古都、生态家园、高端园区和魅力新城的目标。这可以说是为居于齐文化腹地、有着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优越区位优势的发展区量体裁衣,既与众不同,又非常合身。
生活服务区和齐文化旅游区作为发展区的后花园,将整合开发区域内四王冢、雀山、稷山等景点和齐文化遗迹,进行迁村并点,将旅游开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齐文化为主调,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地产和旅游地产为拉动,建设魅力彰显的“齐国古都、�山新城”,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齐文化旅游目的地。
占地50平方公里的两个服务区,聘请知名专家策划创意,形成概念,将包括景点、村庄在内的片区整体打包,推向市场,引进有实力的旅游投资商、房地产商、城市运营商集中开发、整体运作。
在离�山经济发展区不远的山坡上,建起了文化产业园,规划3000余亩作为文化教育中心,利用山坡的未利用土地进行项目建设,先后建成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技师学院及青州市委党校,目前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也已落户该园区。
“这里过去也是采石留下的大矿坑。”青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金玮指着眼前的校园告诉记者,经过一番整理后,才建成了现在的这个模样。
记者在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校园里转了一圈,整个校园错落有致,就山势而建的石阶弯曲有度,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学生从台阶上上下下,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记者在学院的正大门,从下向上仰视这依山而建的校园,更具一番风味,只见大门内宽大的石阶煞是气派,极目仰望,整个校园显得格外气势恢宏。
历史已经给了�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时隔两千五百年,�山又以崭新的姿态焕发了青春,以它独有的风貌挺立在世人面前。
在全国许多地方尚未逃脱“以耕地换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州市却围绕�山这块采矿废弃地做大产业文章,开辟了我国工业用地的新模式。既保护了耕地,又保障了发展。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树亮称,青州市创新思路,将废弃矿坑综合整治与低丘缓坡试点项目有机结合,使工业项目、教育院校上山上坡,开创了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实现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