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获得突破性进展
时间:2016-04-11 00:00:00
字号:
来源:

  2015年,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承担的工作项目“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获得突破性进展,项目组对阜平群变质岩广泛分布区环境地质条件有了新的认识并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其成果直接服务于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攻坚工作,受到当地政府、社会群众高度赞扬,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提供了环境地质平台。

  本次调查全面完成阜平境内2470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包括城南庄、阜平和北庄幅1∶5万标准图幅水文地质调查1200平方千米和1∶5万水文地质专项调查1270平方千米,采用遥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钻探及抽水试验等多种技术方法相互融合,进一步查明了阜平群变质岩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分布规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地下水资源量和开发利用情况,为阜平集中连片特困区城镇规划、农业发展、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林建设提供了水源保证。

  调查工作紧跟地方需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以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平台,结合《阜平县城乡发展总体规划》,项目先后为规化建设中的天生桥镇、龙泉关镇、县城新区、砂窝镇、平阳镇、大台镇优选了集中供水水源地,保证了城镇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帮扶贫困缺水村落解决饮水问题。项目组采用地质调查、遥感解译、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手段科学找水,准确定位,实施探采结合孔30眼,总进尺3700米,单井涌水量120立方米~2760立方米/天,成井率100%,先后为骆驼湾、天生桥、凹里、葛家台、上东漕、槐树庄、法华、东漕岭、城南庄镇、平阳镇、花山村、楼房村、方太口村、后庄村、八里沟、营尔村河西等30个村镇配备了优质地下水源,直接解决当地群众33443人饮水问题,为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撑。

  项目成果助推地热、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发挥专业优势,挖掘当地资源,打造发展平台。在1∶5万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县域内丰富的地下热水与矿泉水分布现状、分布规律、地下水类型、资源量、成因类型及水质量,矿泉水资源品位,为这些地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阜平新农村建设,助推老区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了地学平台并提出了开发方案。

  开展地球化学调查,推进优质高产农业,助力山川秀美。针对县域水土保持实施方案,对区域内大沙河、胭脂河、鹞子河、板峪河、平阳河、北流河等流域岩性与土壤关系、土壤与植被适宜性、地下水开发与水土保持关系等进行了科学论证,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的水文地质成果直接应用于阜平县的“土地整治(占补平衡)”,为大面积开山造地提供农业灌溉用水水源支撑,保证种植的农产品高效、高产。并在2016年开展阜平县新增土地农业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提出新增土地科学利用规划,促进阜平经济快速发展。

  强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地学支撑。圈定了阜平县域矿产尾渣面积与分布区,开展了阜平县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调查,编制了水土流失治理方案,提交了地质环境保护方案,为地质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开展地质遗迹调查,打造产、学、研平台,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项目以支撑服务国务院颁布的《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为指南,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当地地质遗迹资源。开展了以阜平县东北部炭灰铺区岩溶地质景观为主的神仙山地质遗迹资源专项调查,发现神仙山地区风景秀丽、发育太古代至新生代各个地质时期地层,构造及其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具有6大类25小类,尤其地下岩溶景观集南方岩溶与北方岩溶之大成。其中神仙洞为北方罕见的岩溶洞穴,分上下4层溶洞,洞内景观奇特,有石笋、石钟乳、地下暗河(流量17280立方米/天)、地下泉、地下瀑布、地下大厅、各种化学沉积景观和多处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人类活动遗迹,既有北方岩溶之恢弘又有南方岩溶之灵秀。金龙洞内有地下暗河(流量17400立方米/天,锶含量达到矿泉水标准)和大厅、花洞有各类化学沉积景观,是太行山地区罕见的岩溶和人文景观,面积大,种类齐全,风景优美,资源量丰富,但藏在深山人未识,是一颗亟待开发的地质瑰宝。

  项目成果进一步提升太行山水文地质调查精度,查明了地下水、地热和矿泉水资源分布现状与规律,制订了水土保持治理方案,填补了地质遗迹成果空白,其成果必将推进以县城为中心,城南庄红色旅游,天生桥瀑布生态旅游和神仙山岩溶人文景观旅游整体框架格局的形成,从而带动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也进一步彰显了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为生态环境保护和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提供了精准支撑。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